隨著經濟增速放緩,大多數企業都感覺到了艱難,特別是中小企業,這個時候很多企業家都開始關注企業內部管理了。多年的快速奔跑,掩蓋了管理基礎的薄弱,這個時候看一看,很多企業缺乏基本的財務制度、統計報表,企業家只知道銷售額、訂單量,連自己詳細的盈利數據、產品的損耗、庫存數字都不知道,常常發生有員工偷拿企業財物、挪用資金,待到東窗事發警察找上門來老板還渾然不知。甚至于因為內部管理混亂,小頭目各自占有客戶資源,另立山頭,企業搖搖欲墜。
大多數老板們并非不重視管理,很多企業花了大價錢給員工培訓,希望通過培訓讓企業員工都能像老板一樣思考,幾天的培訓下來,激昂澎湃,員工也很開心,但是期望中的企業文化、員工斗志昂揚?不存在的。過不了三天,一切恢復原狀。
這個問題一般有兩種答案。
第一種,抓訂單,抓客戶。
這當然沒有錯,然而這不是管理,這是經營。經營與管理的區別在于,經營是找訂單、找客戶,如果管理不好的話,訂單來了做不好,三番五次返工重做,材料、人工花了一大堆,還耽誤了工期,客戶憤而離去,賺不了錢不說還損害企業形象?;蛘呤强蛻衾瓉砹?,生意也做成了,但是過幾天銷售帶著客戶跑了,老板只好再投錢找客戶,一邊投一邊跑,進入惡性循環。比較好的情況是,訂單也做完了,客戶也沒丟,但是不賺錢。
為什么?
成本太高。
為什么成本太高?
原材料漲價。
原料都漲價,怎么別人就能賺錢?
……
實際原因可能是成本過高,浪費過大。至于如何降低成本,提高效率。這就是管理問題了。
第二種答案是抓制度。
制度上墻,貼了一墻,口號也貼了一墻。仔細看還挺全面。
隨便問個員工,你們是這么做的嗎?
員工回答,是這么規定的,不過也沒這么做。
為什么不這么做呢?因為blablabla種種情況,只好不執行。
這種情況說明企業制度不適用,不能執行的制度,只能是“貼在墻上”看的制度。什么是可執行的制度?這就是管理問題。
上面兩種答案,一般都是老板關起門想出來的。然而企業缺什么,不應該是老板一個腦袋想出來的。應該是看員工需要什么。
員工當然是需要漲工資!
漲工資就行了嗎?不是剛漲了嗎,怎么反而流失更多呢?
他們說大家都漲的一樣多,不合理。
不分黑白,都漲的一樣多,當然不合理!
怎么合理呢?
不知道,看看別人怎么做的吧……
企業管理缺什么,就跟每個人體內缺什么維生素一樣,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,到底企業需要什么,需要了解員工的想法。員工真的只是想要高工資嗎,當然不是,員工需要的是掙錢多還不累??赡軉??不可能。
很多人說看不懂90后,90后不好管。
說對了,90后不是“管”出來的。相對于看重金錢、事業、感情老三樣的60后、70后來說,新生代更加看重興趣、歸屬感和是否被認可。講求的是干的舒心。首先我得對這份工作有興趣,還不能太累。對企業要有歸屬感,說出去倍有面子。工作中還需要有尊重,能夠獲得認可。這只是新生代員工的普遍需求。具體到不同的企業,還是有不同的。這就需要做認真細致的調研了,能夠學到東西、領導有能力、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求助、在工作上能夠得到足夠專業的指導、制度執行要公平等等都可能是員工提出的需求。最關鍵的是這種調研要能夠獲得員工的信任,能夠讓員工無所顧忌的自由表達。通過這種調研,往往可以勾畫出一幅員工期望的企業圖景。這就是未來管理提升的基礎了。但是——
這不是跟剛才說的員工說了算矛盾嗎?不矛盾。員工說的是需求,至于如何實現,只能是老板以及管理層才能做到。任何期望員工經過打打雞血、聽聽課,就能夠洗腦開化,能夠像老板一樣思考,努力拼搏,那是不可能的。第一,員工的層面達不到管理層的高度,他們不可能想的那么高那么遠,第二,如果員工真的能達到老板的高度,他干嘛還要打工呢?
所以,管理提升的基礎是了解一線的需求,至于如何提升,必須要老板去做籌劃和設計。比如員工說想要工作起來舒服,一個“舒服”就很多涵義。怎么講呢,我工作的時候能夠知道我應該怎么做,而不是按照我自己想的認真做了結果莫名其妙的被領導罵;我不知道怎么做的時候,能夠有人給予指點迷津;我做一件事需要很多人參與,別人不協助怎么辦;讓我去做這件事,我能夠說了算嗎……這一系列都是需要老板去思考的,如果員工做得好,就應該能夠獲得相應的回報。老板此時可能在想,到底我是老板還是你是老板,怎么感覺我在為員工打工呢?說的對。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關系也是對客戶的關系,員工就是企業的內部客戶。企業能夠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干著舒心,具有吸引力的企業,員工自然就會留存,也自然會吸引更多的優秀員工。因此,企業的管理水平,真正決定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,也真正體現出老板的高明之處。